新聞中心
行事歷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4-04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14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07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1
通知公告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04-03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4-02
2024年度民主測評優秀…04-0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5
珠海理工關于開展2025…03-24
關于成立學校“創新改…03-17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03-12
道德教育,何時春暖花開
道德教育,何時春暖花開
德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靈魂,始終關注個體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以提高個體的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為己任,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良知指數和義勇指數,并最終完成民族品格的凈化和提升。康德說:“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能夠長久的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是我們內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如今,頭頂的星空早已經不再燦爛,崇高的道德準則也已經不再崇高!又豈止是不再崇高,甚至還顯得惡俗、卑下。社會上每個人都在呼喊道德重建,可是道德生成究竟在哪里?
學校德育——小寡婦開美容店
一個人道德品行主要是在學校形成并定型的,道德品行具有內省、外行的特點,一旦學生道德意識形成了,道德生成就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學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可是學校德育現狀究竟如何呢?學校德育本應是一個積極、健康、愉悅的生命關懷過程,本應是滋潤、鮮活、幸福的生長過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學校德育卻充斥著很多的非道德行為和反道德行為,并且,對這些行為中相當大的部分我們集體無意識,甚至被我們默許和認同。
其一,我們常常把道德教育當成了道德知識的傳授。道德為何物?道德是生命賜于內心的一種美好寄存。既是先天的本能,也是后天的信仰。兒童時期,道德主要是一種本能,一種由乳汁滋哺出的自然品質;而成年后,道德將更多地發育成一種信仰,顯示出一個人對生命的承受和熱愛,對自我和群體間關系的珍視和認知。鑒于此,道德教育應該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淌式,而不是由外而內的灌輸式。道德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其次是一種引發和激勵。道德形成更多的是萌生,更多的是愛的熏陶和迸發。道德教育如果沒有走入心靈,如果沒有找到情感的共鳴點,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兒子把腎捐給母親,一個全世界知道只有母親不知道的故事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每一個普通人。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有母親,都感受過圣潔的母愛,都經歷過那樣的付出和回報。所以,它能夠輕易擊中我們內心中柔軟的部分。而那些把器官捐給陌生人的好心人,卻很難受到這么高的禮遇和關注,照理說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掌聲和贊美送給他們,可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感受和體驗,所以,他們進入不了我們的心靈!道德教育也是如此。
蘇霍姆林斯基曾記下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校園的花房里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每天都來看。這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里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四歲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里,從容的往外走。蘇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這個小孩為什么摘花,他彎下腰,親切的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給誰的?能告訴我嗎?小女孩害羞的說:“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里有這樣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點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過后,我就把花送回來。”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蘇霍姆林斯基的心顫動了,他攙著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蘇氏此舉常使我淚流滿面,德育,應該像春風一樣,喚醒一顆顆善和美的種子!如果換成我們,極有可能采取的是道德責罰、道德訓斥,至少是道德說教,可是,試想一下,將來那個天真的孩子,看見玫瑰花還有鮮艷的美感嗎?還有,那個可愛孩子對祖母的孝敬,可能會因此蒙上陰影,是讓可愛的孩子蒙受道德愧疚,還是讓天真的孩子因愛心而自豪?我們常常會因人性美、人情美的缺失而做錯選擇。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也讓我們參悟了道德教育的真諦。陶行知在校園巡視時,發現王友用泥塊砸另一個學生,于是叫他放學后到自己的辦公室來。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
審視這個案例,陶校長沒有一句訓斥,有的只是挖掘學生的美好,給學生的是一種美好推定,而把學生的道德過失,還給學生內省,因為只有來自自身的深刻反思,才有可能內化為道德自覺和道德意識,并進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規范。一切依賴外在強制手段建立起來的道德規則,都是脆弱的、可變的、經不起考驗的。家校教育中的“5+2=
其二,校園反道德行為的流毒。
現代教育的基本觀念是讓個體生命在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和學會創造的同時,必須保有健康、健全的道德品格,因此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和對健全人格的塑造,應是我們學校德育最基本的動機和出發點。然而很長時間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沖擊和對德育的錯誤認知,我們的學校德育蜻蜓點水,缺乏真正的道德人文關懷,我們總在號召著我們的學生去奉獻自己的善良和愛心,而不是從最現實最本質的生活中去撥動他們心靈深處那根柔軟的善良之弦,讓他們同情之心正直之舉化為生活中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命行為,讓他們對自己,對他人,對一切生命學會尊重、關懷和友愛。甚至我們自己的某些做法,本身就讓學生感到了教育的虛假和丑惡,讓學生的心靈有了不能承受之重。
先來說說公開課,虛假、做作、惡心的公開課,已經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反感。試想想,如果我們老師都失去了道德基礎的“真”,道德本色的“美”,那么,我們還有什么資格指手畫腳的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呢?連李鎮西的學生也在信中公開指責老師作假:“
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教師為了自己一些可憐的私利,為了所謂的教學“完美”,無視學生的精神自由,并進而把學生淪為表演的工具,要知道,這樣的虛假教育對學生道德誠信是多么大的傷害!
還有,平常學校里紙屑飛舞,灰塵滿天。當上級即將檢查的時候,大廣播響起來,各部門動起來,大掃除搞起來——分派到班,包干到戶,熱火朝天。檢查的時候,學校里一塵不染,窗明幾凈,于是衛生學校的金字招牌掛起來了。最可怕的是我們都覺得沒什么不對,然而就是在這種無意識中,我們教會了學生弄虛作假,我們丟棄了金子一樣的誠信,學校是干凈起來了,可是學生的心靈呢?
與此同時,每年我們都要舉行一些強行的捐助。并且大張旗鼓的把這些捐助換算成道德成果。往往金錢越多,似乎道德成果也就越大。我常常懷有疑問,難道道德可以用金錢來兌換嗎?對于被捐助的人,常常還要他們寫一些感謝信,以彰顯我們的道德風尚。殊不知這對被捐助者可能是一種更大的傷害。
更為可氣的是,有些老師為了學生能夠在應試中獲取高分,竟然鼓勵學生大膽作弊,甚至為學生設置了作弊的暗語:摸左耳朵選A,摸右耳朵選B,摸臉選C,摸頭選D。當他介紹自己的經驗之談時,我只覺得不寒而栗,如此教育出來的學生,還有什么誠信可言呢?湖南竟然有老師公然聲稱:“考大學就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試想一下,在這樣的道德淤泥里,如何能夠生長出道德之花?
社會道德——你還能騙我多久
西方有一句名言:“人是歷史的人質。”在歷史的顛簸中,任何人都在劫難逃。那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學生是社會的人質。” 作為社會人的學生,自然離不開社會環境的濡染和浸泡,所以,一個成熟社會的道德風尚,常常在不自覺中塑造起學生的道德品格。然而,我們社會恰恰在最基本的道德倫理上喪失了教育者的尊嚴。
其實,我們的社會并不缺少英雄,河南的李學生,江蘇的殷雪梅,貴州的徐本禹……遺憾的是,他們能夠感動中國,卻不能感動某些實權人物!這常常使我想到高尚品質在當下的稀缺,想到人性的共鳴,想到生命的震撼,想到英雄的不能承受之輕!我們宣傳機器常常美化英雄、神話英雄,拉開英雄和普通人的距離,這對英雄精神傳承其實是一種多么大的傷害!我們會不會在膜拜英雄的同時,逃避了自己作為普通人的道德責任?有時我還在想,我們對英雄的感動是否僅僅來自于我們的道德歉疚?
郁達夫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確實如此,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不是幾個英雄的點綴,社會需要的是一種平衡,是無數個能讓我們感動的平凡英雄,是每個人都要擁有的英雄情懷。可是。當我們在嘆息英雄一個個都老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忘記了我們自己最應該負起的道德責任?
然而,我們社會中多的是“看客”,偶爾出現一些見義勇為的英雄,卻又“流血又流淚”。這些負面因素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的生成具有極大的戕害。甚至有人說,只有當中國人不再圍觀的時候,中國道德教育才有希望!只有把常態的見義勇“圍”兌換成見義勇為時,中國道德教育才有希望!
其一,看客的心態
不管哪個地方,也不論悲劇還是喜劇,“看客”們總是“勇往直前”,“義無返顧”。這是一個極其混沌的群體,具有極強的遺傳性——主要通過行為遺傳,然后復制到人的精神領域,再打印在人的記憶深處,并最終演變成下意識麻木不仁的舉動。
魯迅的棄醫從文,就是受到看客的啟發。先生說:凡是愚弱的國民,不論體格多么強壯,多么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足以為不幸的,首要的是要改變他們的精神。先生又曾給看客畫像:一個個像鵝,伸著長頸,有如被一只無形的手從后面捏住,而又不時發出酒醉似的喝彩。然而時至今日,先生筆下的看客非但沒有絕種,反而行情看漲,就在“看客”們的談笑之間,同類的悲劇往往淪為戲謔的素材!
也有人說,對看客的心理也要一分為二的來看,人都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有些人可能認為歹徒窮兇極惡,還常常懷有武器,自己根本惹不起,所以選擇了明哲保身;還有的人擔心自己挺身而出之后,缺乏后援,最終使自己也淪為受害者;更多的人則奉行利己主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做出頭鳥,不做無謂的犧牲;再有就是為我們強烈譴責的看熱鬧的病態看客,他們從別人的痛苦中,挖掘出美來,供自己飯后的談資,填補自己靈魂的蒼白,滿足自己齷齪心靈的陰暗需求。
然而,無論那一種看客行為,都與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精神格格不入,都不利于“見義勇為”思想精神的薪火傳承,都會造成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滑坡,甚至會使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功虧一簣,而一旦低下的公民道德污染了學生的道德觀念,那么,我們還能有什么希望?看客行為在客觀上,還助長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使犯罪分子為所欲為,有恃無恐。看客有時還給受害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傷害,甚至使他們永遠失去對人的信任,當受害者眼巴巴期待著別人挺身而出時,自己卻成了別人鑒賞的對象,像古羅馬角斗場上的野獸,把流血的傷口交給別人歡呼!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漠視他人的“看客”心理,已經嚴重腐蝕了人們的道德信仰,惡化了人們的道德處境。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溫床滋生了這些社會毒瘤?顯然,任何反常的社會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總有其深刻的社會心理基礎。當冷漠、麻木日益充斥某些人的靈魂,當利己主義被奉為處世哲學,當漠視他人的生命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心理,我們的身體健康能不受到肆意侵害嗎?我們的生命安全能不受到嚴重威脅嗎?我們的道德靈魂能不日益的委瑣嗎?
請記住西方的一句名言:別打聽喪鐘為何敲響,它為你而鳴!
第二,“見義勇為”者的悲哀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見義勇為”者理當受到社會的贊頌和褒揚。但表揚之后呢?我以為更應該深入到他們的內心,把握“見義勇為”的心態,也許更有助于提高“見義勇為”者的積極性。
從“見義勇為”者方面來說,他自己當然自以為是“見義”而“勇為”的,而不是“見利”、“見名”或“見色”而“勇為”,這給了他們道德上的優越感,一種做好人的快樂。但是在大多數“見義勇為”者的潛意識里,未必不希望因“勇為”而得到“利”或“名”。只是他們往往不愿意承認這種愿望,更不要訴諸于口了,這就要有賴于被幫助者和社會主動奉報了,而且,這種奉報還必須小心翼翼,不能觸犯他們的自尊心,不能抹殺他們道德上的優越感。而恰恰是在這點上,我們的社會和被幫助者做得還很不夠,要知道“見義勇為”者不全是雷鋒,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流血、犧牲、還有可能傷殘,然而很多被救助者,因為怕承擔“見義勇為”者的醫藥費,竟選擇了逃避;政府機關在發出一通表揚學習的通知后,也常常沒有了下文,致使不少“見義勇為”者淪落到缺衣少藥、有傷難治、無人問津的地步。
近日重慶金有樹之死,拷問著我們社會的良心。這位開縣的農民跳進刺骨的河水,勇救19條生命,后來,英雄因此染病了,然而卻無人救助他,當他給當地政府和官員寫的求助信泥牛入海后,年僅45歲的金有樹不得不離開醫院,病死于家中。在他的求助信中,金有樹慘痛的說:“我救了19條人命,我求政府救我的命。”這常常讓我想起《茶館》中常四爺悲憤的哀鳴,“我愛大清國,可大清國愛我嗎?” 金有樹的悲哀決不止是他—個人的悲哀,而是國家的悲哀,社會的悲哀!好在死神為金有樹的生命留出了五個多月的時間,讓金有樹體味到一種人生況味,并最終用他的死,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怎樣的社會道德生態!讓我們如此真切地觸摸到一件重大的社會丑聞!我無法設想金有樹死前的真實想法,但我完全能夠領悟到他深刻孤獨的悲哀!并深深迷失在一個社會的道德前景之中。如果英雄救人而得了重病,連生命都失去了保障。那么,看多了英雄金有樹這樣的悲劇結局,今后我們的道德教育還如何進行?我們還有什么樣的臉面把見義勇為掛在嘴上?還有,就是本來就很稀缺的見義勇為是否會因此而絕滅?要知道任何一個重大的社會丑聞都將對社會道德構成威脅。金有樹的行為已經使他成為了道德典范,但因為丑聞的出現,他的死又成了一種活的道德傳播讀本,它警示人們:喏,這就是崇尚道德的下場!
三、公民教育——一個逐漸被淘空的夢
公民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因此,海外流行的公民教育,既是公民權利教育,也是公民義務教育。如果只重前者而忽視后者,那么社會成員將流行道德的放縱,以致缺失義務感和社會責任感;如果只重后者而忽視前者。那么社會將缺乏人道和文明而走向野蠻。這兩個方面必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否則必將帶來惡果。可是到了中國,公民教育竟然被閹割為公民道德教育。那么,在公民權利教育一再缺場的情況下,殘缺的公民道德教育究竟如何展開?其展開又將會長出什么樣的怪胎?
比如說,上車讓座,拾金不昧,尊老愛幼,這本來是每一個正常人都會去做的事情,是基本常識,可我們的社會卻常常把這些行為宣傳成了一種了不起的壯舉。久而久之,常識反而被人們不知不覺的遺忘了。這種將常識盲目升華,從而造成真正的常識從我們的生活中蛻化的宣傳方式,正在把越來越多的人帶入一種不健康的心態之中——“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大家都在呼喚道德英雄、精神典范,希望所有的事都由他們承擔,而自己卻躲避一個正常人應該盡的基本責任。由此看來,一個以單純做好事來支撐自己的道德體系的社會,表面上是在提升民眾的道德水平,實際上是使每個人都在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使他們喪失履行自身道德義務的熱情。鑒于此,政府要大力促進常識教育,把道德責任和公民責任區別開來,特別要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防止道德教育淺薄化和陌生化。
特別可怕的是,在別人履行了道德義務之后,我們為了掩蓋自身的道德淪陷,還要鄙夷別人的道德動機,拒絕別人的道德高標,甚至給別人佩帶上“瘋子”的標簽,然后,一棍子打死。星期天我在車上,親眼看見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很有禮貌的讓座給一個老太太,結果,當孩子回到母親的身邊,盛怒不已的母親竟然罵孩子是“瘋子”,然后推開孩子,不容許她靠到自己身上。可憐那個無辜的孩子,睜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茫然不知所措。我于是感到了極度的悲哀,我不知道,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們如何能夠堅守自己的道德理想?
另據《南方周末》報道:開縣人徐克斌打當兵時就學習雷鋒,十幾年來,他學雷鋒的好事不勝枚舉——諸如給貧困學生捐款,冒著大雨在街頭上掃垃圾,給敬老院的老人捐款,疊被子等等。然而,在這個雷鋒精神已經淪喪的時代,這樣的人已經成為“稀有動物”。更令人悲哀的是,很多人因此罵他是“瘋子”,語文教師戲謔他是“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精神病醫院則診斷他有間歇性的躁狂癥……徐克斌因此陷入兩難選擇的怪圈:如果放棄自己的道德理想,就是承認自己原先是“瘋子”,現在“治”好了;而堅守自己的道德理想,又會被別人認為是不可救藥的“瘋子”。現實生活中,徐克斌已經成為一個走投無路的怪物,成了別人戲謔的對象,嘲弄的對象,反面教育活的標本,“他是那么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人們也便這么過!”……嗚呼,當一個道德超群的人被我們社會集體視為異端,當成“瘋子”時,我不知道誰真正有病,誰是真正的瘋子?
四、道德重塑——期待麥田里的守望者
2004年,中央相繼下發8號和16號文件,把青少年的道德建設擺上重要的日程。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央連發兩個重要文件,給社會帶來不小的震動。一方面它表明中央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目前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
其實思想道德建設,看起來是青少年問題,其實更是成年人的問題;看起來是德育問題,其實是關系到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問題;看起來是德育問題,其實是涉及到全社會,需要齊抓共管的問題。道德建設如何“突圍”,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抵制安樂死,需要新思維、新舉措、新格局。
道德教育作為一種靈魂教育,它的運行遵循體內法則,心,既是道德的策源地和棲息地,也是道德最大的見證者和受益者!道德像草木那樣自由的生長,她從容、無聲,甚至寂寞;道德像清泉那樣歡快奔放,安之若素,而又榮辱不驚……因此,道德教育需要的光明的牽引,純凈的空間,善良的守護——道德教育呼喚“麥田里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逃學的學生,他的理想是成為在麥田里做游戲的孩子們的守望者。霍爾頓說,他想像著在一大片麥田里,成千上萬的小孩子在游戲,周圍除了他沒有一個大人。他就站在麥田邊上的懸崖旁守望著,哪個孩子朝懸崖奔過來他就捉住他,不讓他掉下懸崖。這個超常的想法很具有理想色彩和浪漫詩意,遺憾的是塞林格在書中沒有提到麥田的顏色,在嫩綠和金黃之間我們當然無從選擇,但是色彩在這里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新鮮的陽光,心靈的呵護,天真的快樂;有自由在天空中飛翔,有美麗的情愫在自然中瘋長,還有那個哼唱著“假如你在麥田里捉住了我”的守望者在那里靜靜的守望。有了純潔的心靈和善良的種子,道德離我們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