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行事歷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4-04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14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07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1
通知公告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04-03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4-02
2024年度民主測評優秀…04-0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5
珠海理工關于開展2025…03-24
關于成立學校“創新改…03-17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03-12
教師專業成長到底意味著什么
教育應該真正地走向社會、走向不同個體的需求。網絡已經越來越成為教育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的一種重要工具。這次來到河南,了解到校信通公司利用網絡平臺在全省推廣教育教研,包括改變教師生活的教育行動,讓我看到,博客這個網絡工具正在改變著教師的閱讀、思考和表達。通過網絡,越來
因此,今天,我是站在文化學而非教育學的立場上,從生命的層面來談教師專業發展。那么,教師專業成長到底意味著什么?
一、教師專業成長首先是心靈的成長
認同感、承受力——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你的命
教師專業發展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認同感和承受力。
專業認同感對于任何人都極其重要。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感不同于某一些專業。成為一個教師就意味著要把這個職業看成一種命業——不僅要有認同感和成就感,還要有歸屬感。當你看到一個孩子的時候,你心里自然而然地蕩漾出一種教師之愛,同時還有父母之愛。當你走進課堂的時候,不僅僅帶著知識,還應該帶著整個生命進入課堂。將自己的知識、理性、情感以及經驗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影響一個孩子,才能造就有生命力的課堂氛圍和課堂文化。
教育的改變是非常緩慢的,甚至,有時候在某一個人的身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教師還需要有承受力。當你選擇了教師職業的時候,你就要承受教師職業的喜怒哀樂,就要為這種職業付出艱辛和努力,哪怕這種努力是徒勞無功的。
學會愛——教育是以愛為底色的生命志業
所謂的學習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理解這個職業的本質屬性。教師是孩子除了父母之外最為重要的“他人”。這個“他人”對于孩子具有文化刻印般的作用。但是,面對各種壓力,面對教育的低效,教師常常會產生恐懼感和要逃離的沖動。帕克·帕爾默在《教學的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講到,教師要直面這種恐懼就要有信仰、有一種內在的崇高。這種內在的崇高來自于對職業的認同和對職業屬性的了解。
對學校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紀律和規范,而是紀律和規范后面人的激情和個性。教育一方面是不斷地給予愛,另一方面是要不斷加深對愛的理解:教師首先是一個人,要具備最基本的人文素養;其次是專業素養;第三是專業表現力。比如語
理解自己、善待自己——這個人就是我
任何人都有一個邊界,有生命邊界,有職業邊界。教師的職業邊界就是要避免消極判斷。一方面要避免過早地給學生“蓋棺定論”,另一方面要避免對自己處境的消極對待。
教師的努力很容易被大環境所抵消,甚至可能很低效。這就要求教師有耐心,并改變自己原來“立竿見影”的思維方式。日常化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它會在所有人身上都體現出來。教育上的問題就刻著日常化文化的烙印——對于教育我們缺乏耐心。
其實,任何的改變都是有意義的,但是不要指望改變很快就會發生、很快就會實現。所以,教師要理解自己的處境,善待自己。讓自己更健康,更從容,更像教師。
二、專業成長意味著我們開始形成自己的工作方式。
成為耐心、能夠堅持的學習者
有了專業認同感就有了一種主動去追求的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會帶領你不斷地鞭策自己,完善自己。文化自覺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會隨著閱讀而不斷地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該成為一個讀書人,把讀書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耐心的、能夠堅持的學習者。但是,學校如果沒有讀書的氛圍,讀書的老師會被邊緣化。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說過,要改變一所學校至少需要三年。而改變一所學校首先要從改變教師的生活方式開始,也就是要使教師回到一個讀書人和教育研究者的立場。人是規定來學習的動物。作為一個教師,更是要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成長。當你走進書的時候,你既有的經驗就會被激活,成為教育的理解力和判斷力。
現如今,有了網絡這個極為便利的工具,教師也可以把博客變為自己的生命行為和文化行動。這種生命行為和文化行動是一種提醒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
成為細致、有反思力的觀察者
一個教師堅持寫一年的網絡日記,把教育、家庭教育、個人成長的問題逐一地進行反思,就是一種巨大的成長。我們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需要想大問題,更要做小事情。這種點點滴滴的推動,正在改變著中國的教育史。中國的教育開始有了“草根”的表達。
教師做研究,首先要做觀察者,然后做記錄者。在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基于你所發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這種研究一定是有價值的,也是能夠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的。
法國著名思想家、法國社會科學院名譽研究員、法國教育部顧問埃德加·莫蘭說,很多事情并非二元對立的,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的圓環。寫作、閱讀、交流、實踐、反思、記錄,就是教師職業的一種行走方式。如今,教師閱讀的廣泛性和個人化都有了長足的進步。網絡和博客走進教師的生活是教育領域內最為激動人心的現象。這種現象對教師職業的影響還僅僅是露出端倪。我相信,隨著博客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生活方式還會發生深刻的變化。就比如校信通公司的網絡博客比賽,雖然它只是企業行為和民間方式,但是當老師拿到這個榮譽的時候,仍然感到一種榮耀。因為這是一種真實的評價。這種評價最能促進個人形成對職業的認同感和豐富的成就感、滿足感。
成為堅韌、努力向前的行動者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教師的精神準備就是不帶著怨氣不帶著敵意不帶著對某些學生的失望進入教室。在西方,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擇校,不是為了取得好成績,而是要孩子通過好的學校和好的教師經歷美好的事物。因為如果進入一所壞的學校,孩子的精神成長可能就是蒼白的、荒涼的和痛苦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的專業成長真的是善莫大焉。
美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羅杰斯說,教師在任何時候都應成為一個積極的建設者,要擺脫消極思維和我們很容易有的沮喪感。遇到困難,要有兩種理解力:一是有些困難我們是改變不了的,對改變不了的東西不要有強烈的憤怒。而對能夠改變的,不能夠放棄,哪怕這種改變是微小的。每一個人哪怕行動一點點,社會就進步了。因此,教師要成為一個堅韌、努力向前的行動者。
三、專業成長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與存在方式
教師要有教師自己的生活方式。學校要有與其他社會領域不同的存在方式。當某一種教育理念成為學校教師共同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學校就進步了。
成為一個對世道有補的人。所謂對世道有補,就是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更多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讓孩子相信美好是主流,能夠抵御不好,并能積極地去改變不好的東西。
成為一個溫和而有趣味的人。教育是母性的。所以,真正的好的基礎教育應該是柔軟的。教育的很多悲劇,就是因為沒有一顆仁慈的心。
同時,我也強調有趣味。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愛美的人,然后要成為一個好玩的人和豐富的人。豐富是指他的廣博,好玩是指他的童心,愛美是指他的審美力。
成為一個和自己的時代保持張力的建設者。什么叫保持張力?就是有一種審視的態度、有一種批判的態度和保持自己判斷力的態度。也就是不輕易盲從,不輕易認同,不輕易妥協。我有我的價值觀,我有我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