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晚報:中職生何以成為“香餑餑”
6月28日,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舉行實習就業校園推介會。記者了解到,今年招聘企業提供崗位的專業對口率較高,提供職位數與實習就業人數比例接近1.5∶1。(6月30日《珠江晚報》)
相較于大學生而言,許多企業之所以偏愛中職生,無非是其性價比高?,F今的中等職業教育十分強調技能培養,中職生學成后不僅工作上手快、適應企業能力強,而且對薪酬的期望值遠低于大學生。在“招來就能派上用場”的現實主義語境下,技術型的中小企業豈有不優先選擇中職生之理。
在大學生就業難的當下,中職生的就業市場卻前途光明,中職教育發展要天地更寬、更有作為,當務之急是轉變全社會“上職校無出路”的陳舊觀念。記得老舍先生在談到對兒女的教育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的兒女,只要身體強壯,將來能學一份手藝即可謀生,不必非入大學不可,我愿自己的兒女能以血汗掙飯吃。”此話切中時弊。學校并無貴賤之分,中職教育并非低人一等,同樣也是人生發展的一個“搖籃”,更何況許多職校還開辟了赴名牌大學深造的“直通車”。對家長和學生來講,亟需更新擇校就業觀念,與其不擇手段走高考“獨木橋”,不如針對興趣愛好,多一種自主選擇,多掌握一門專業技能,或許這更能適應現代競爭社會的需要。
中職生要持久地成為市場的“搶手貨”,中職教育必須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而變,跟著產業轉型升級而走,并不斷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講,對接產業、校企合作是中職教育發展的生命線。一方面,可通過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聯合企業定向育人等途徑,直接按照企業的用工要求在一線培養人、鍛煉人、造就人,加快實現所學技能與就業上崗的“零過渡”;另一方面,要根據市場需求對專業設置和招生規模進行有效調控,結構性調整專業設置,按需開班,因崗設業,真正達到“學有所值,人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