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理工精品課程總結(示范校813)
抓內涵 建精品 創國家改革示范校
——珠海理工“校本精品課程”建設思考與探索
一、實施背景
珠海理工學校在二十多年的辦學中,一直堅持狠抓專業技能教學,特別是近幾年,圍繞“行動導向”,開展了模塊化、項目化、專題化、案例化以及分層、分項式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改革中,我們碰到了一些嚴峻的困難:
一方面,教材內容與市場企業的技術規范脫節。市場和企業已更替了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規程、新標準,而教學內容仍然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如一日,技能培養與市場的脫節導致了學生就業的無所適從;
另一方面,教材內容與學校實訓條件脫節。教材的實訓內容與學校的實訓條件猶如兩張皮,實訓室的實訓設備、實訓條件與現有的教材內容千差萬別,教材內的實訓任務和實訓要求無法在實訓室內實施,教師在教材內容和實訓教學之間難以取舍。
這一對矛盾嚴重制約著實踐教學的開展和技能人才的培養,為此我校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參閱了教育部及部分省市有關精品課程的文件,借鑒了高職高專在精品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我校課程改革的實際問題,提出了“校本精品課程”建設的設想。
二、主要目標
“校本精品課程”的建設重在“校本”。課程的建設目標不僅是能夠代表我校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而且必須是融入了本地區應用技術特色,充分利用學校實訓基地,充分滿足本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人才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的一體化課程。
“校本精品課程”建設的實施必須能夠有效推動我校的課程改革和專業建設,通過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示范性的精品課程,對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實訓條件和教學管理進行建設和改革,推動我校內涵建設向縱深發展。
我校“校本精品課程”建設的創新點:
1、我校獨具特色地提出了“校本”概念。第一,“校本”定位準確,精品課程首先是在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先行先試,2010年廣東省中職學校開展精品課程研究的并無先例。我校提出“校本”概念不僅借鑒了高等院校的建設經驗,同時又能兼顧地方和學校的環境和條件,做出獨具我校教育教學文化的特色。這不僅影響著精品課程的建設質量,也影響著老師們的建設熱情,從這一點上說,其定位高度適中、難度適中、角度適中,具有獨創性。第二,“校本”定位意味著精品課程必須依據地方和學校的資源和條件,充分調研當地企業的人才需求和技術水平,充分了解本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和發揮專業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充分利用和改進學校內外的實訓基地和實訓設施等等,從這一點上說,我校精品課程將是架通企業技術與學校資源的橋梁,這是一條創新之路。
2、我校開創性地由學校自主開發精品課程資源平臺。縱觀各高職院校的精品課程建設資源平臺無一不是從企業購進,如此“拿來”固然可行,但我校由一線專業教師組建團隊開發平臺不僅鍛煉了一支青年骨干教師隊伍,同時使得我校的精品課程更加具有“校本”特色。特別是在精品課程項目設想之初,精品課程“是什么?”、“能否建?”“如何建?”等諸多問題困惑著學校管理層和骨干教師們的時候,我校教師開發的網絡課程《網絡綜合布線》在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中獲一等獎,以此為藍本開發的精品課程資源平臺,其設計思路和組織架構也必然具備創新性和引領性。這無疑給學校管理層們和各課程建設團隊注入一劑強心劑,因此,學校毅然決定“自創”而非“拿來”。如此,有全國獲獎課程作為引領,有資源平臺作為依托,有本校教師的開發團隊作為技術后盾,精品課程建設進程才得以穩步推進。從這一點上說,自主開發精品課程資源平臺是學校管理決策上的一個創舉。
三、實施過程
1、學習與培訓階段(10.2-11.4):設想、考察、培訓、規劃
此階段提出建設校本精品課程設想,邀請
經過培訓與考察,學校精品課程建設小組統一了思想,確立了“校本”的定位,制定了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推進的總體路線:以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先導,以專業主干課程建設為重點,以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和校企合作為支撐,以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為主要任務,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的,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從根本上保證課程建設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啟動與論證階段(11.4-11.7):調研、論證、審批、立項
此階段通過了23門課程的立項申請,決定由學校教師成立團隊開發與組建精品課程教學網站。精品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經過調研與論證,制定了我校《“校本精品課程”建設方案》,并對參加教師進行全員培訓,提出建設內容“四個五”的要求:
教學內容“五”統一:指課程標準、教學材料、教學模式、實訓項目、考核標準五個教學文件所涵蓋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統一。
教學資源“五”一體:指理論與實操、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徒弟、就業崗位與學習學位、學習教室與崗位車間的一體化。
實訓環境“五”一致:指企業需求、實訓內容、實訓設備、技能考核、技術發展五層面保持一致。
師資隊伍“五”個“入”:指教師必須學習、引入先進技術、行業標準、操作規程、企業文化和先進的教學模式。
3、建設與研究階段(11.7-12.9):調研、分析、建設
各建設小組根據建設計劃,通過教師與工程師合作開發相結合、項目化管理與專家引領相結合、學校與企業密切合作、自主開發與引進相結合等的渠道,開展技術調研、討論規程、分析提煉、訓練技能、編寫教材等建設工作。
例如,《汽車維護》校本精品課程對汽車維修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及要求、汽車維護(二級保養)綜合作業、汽車維護(二級保養)作業項目及汽車維護企業習慣用語等四個方面調研,組織召開了由行業企業專家、職業教育專家和本課程建設小組成員參加的本課程建設論證會,制定了將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資源建設、教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環境建設融為一體的課程建設方案。
學校也加大了力度對校本精品課程建設的指導和管理。此階段,自主開發精品課程建設管理平臺并投入使用,召開了大大小小的培訓會、交流會、檢查會、匯報會、工作會等不下十次,多次邀請省、市教育專家和企業技術骨干參加指導。此外精品課程也納入學校常規管理范疇,于每次教研組會議上實時指導、交流、反饋、檢查建設情況。學校還制定了“校本精品課程”相關管理制度、指引和系列精品課程標準文案。
4、試驗與調整階段(12.9-13.1)
各課程組將初步建立的校本精品課程投入教學試驗,對本課程的實施性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進行試驗研究,并根據試驗情況予以調整。
5、修改與完善階段(13.1-13.3)
各課程組修改與完善建設內容,收集與整理建設材料、規范管理教學資源。
6、總結與驗收階段(13.3-13.7)
此階段,各課程整理與制作評審資料,學校精品課程領導小組制定了驗收評審標準,從課程團隊、教學文件、教學條件和教學實施四個方面,通過材料審查、示范教學、匯報演示等多種形式結合的方式,對教學對精品課程進行驗收評審。為展示建設成果,起到交流與輻射作用,我校還邀請職教界和企業界專業參與,召開了“校本精品課程”匯報總結會。
四、實施條件
(一)組織保障
精品課程建設以備課小組為基礎,組成校和教研組兩級精品課程建設領導機構。
1、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校中層領導和專業部部長擔任組員,另特聘教育界專家和各專業的1-2名企業技術人員擔任組員。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其職責是負責全校精品課程的規劃、審批、過程管理、評審驗收等工作。
2、各教研組成立精品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由教研組長、專業方向帶頭人和有關教師組成,負責本教研組精品課程建設的組織申報、指導和實施等工作。
(二)經費保障
對于每個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學校投入經費4-5萬元,于建設期內每學年按比例投入。課程建設經費主要用于參考資料、教學輔助材料的購買,進行與本課程相關的學術研討活動、調研以及對外合作費用等。
(三)制度保障
1、校級精品課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陸續出臺精品課程評審標準、各年度精品課程建設實施方案等相關管理制度和規范文檔,引領、指導并保障各課程順利開展建設研究;
2、學校于每學期末組織建設進度檢查和階段評審,推進各課程按照計劃落實建設研究。
(四)其他保障
學校在總體教學環境建設上,優先保障精品課程建設所需購置的硬件設備等。對于精品課程的負責人及參與教師在績效考核、職稱聘任、評先評優及晉升工資級別時給予優先考慮。
五、實施成果
1、本項目共申報立項了23門校本精品課程,其中22門課程于2013年7月通過了驗收(見附表1)。各課程制定了實施性課程標準,完善和豐富了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課程平臺、教學視頻、習題試題、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
2、自主研發了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平臺通過網絡環境,匯集、展示和共享了海量優質教學資源,部分課程更基于此平臺實現了人機交互、師生互動的自主性、遠程性數字化教學模式,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教學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我校教師多次說課比賽、技能比賽獲省、全國獲獎,其中,精品課程參與建設的教師近年來在全國獲獎的就有9人次(見附表2)。
4、改善了實踐教學環境,改造和完善了一體化教學實訓室共8間,如自控實訓室、發動機實訓室、電工技術實訓室、汽車保養實訓室、制冷技術實訓室、計算機實訓室、物流配送實訓室和印刷專業實訓室等。
5、開發了一批特色教材。在建設中,各精品課程落實了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方法,行業規范和企業文化,開發和編寫了一批特色的校本教材。在于兄弟學校交流中,我校的校本教材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好評,也得到了出版界的關注和認可,目前已與人民大學出版社達成出版意向的精品課程教材有15本(見附表3)。
6、學生培養卓有成效,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近2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99%,專業對口率和穩定率每年不斷提高,企業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高達95%,其中有218位優秀畢業生受到企業高度評價和獎勵,成為企業骨干力量。培養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獲獎項目和獲獎人數(見附表4)在全省居于領先位置,近三年在國賽中獲獎的項目就有18項。尤為值得慶賀的是:我校2012屆計算機應用畢業生、同時也是我校留校教師葉志偉,參加在日本舉辦的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信息網絡綜合布線項目(該項目為精品課程建設課程)亞洲預選賽獲得特等獎,并且創下了該賽事的2013世界記錄。這是迄今為止我校師生獲得的最高榮譽。
7、精品課程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為我校帶來了良好的社會聲譽,許多兄弟學校慕名前來參觀、交流,或者邀請我校領導前往講學。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校校長受邀赴廣州、佛山、東莞、湛江、清遠等地市教育局、職業學校做“精品課程”專題講座達10余次,另外兄弟學校來訪就精品課程專題進行交流達到20余次(見附表5)。
8、我校精品課程建設促進了校企深度融合。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我校邀請了珠海泰坦科技等十余家當地知名企業的技術專家參加精品課程的論證會、評審會、匯報會等,指導課程的建設。各課程在建設過程中依據企業調研的資料改革教學模式、調整教學內容,將企業文化和職業標準引入課程,實現校企深度的融合。
六、體會與思考
學校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能“走多遠”、“走多好”取決于學校領導意識的高度和舉措的深度。
廣聞博記,把握職教發展新脈動。“內涵質量、課程建設”,這是中職學校發展的永恒課題。然而,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教育技術的進步,不同時代的課程建設必有不同的內涵。作為學校發展掌舵者的學校領導必須要廣聞博記、廣征博覽,才能把握職教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我校精品課程建設緊扣新時期“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職教改革新主題,著力促進校企深度融合,通過對企業工作崗位與工作任務的調研,將職業技能標準引入課程,使得我校課程建設更富時代內涵。
高瞻遠矚,搶占職教競爭制高點。2010年,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唱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強音之后,職業教育迎來了改革與發展的春天,各地職業學校風風火火爭先改革、爭創優勢。然而,職業學校如何在這一輪發展中搶占制高點,做出特色與典范,這需要學校領導高瞻遠矚、高屋建瓴。我校精品課程建設思路提出之時雖有高職院校的先行先試,但在同類中職學校卻未有先例,改革之初困難與疑惑重重,如果沒有“敢為天下先”的氣魄,何來今日的豐碩成果與社會效應?
推陳出新,引領職教改革新浪潮。課程是人才培養的著眼點,課程建設永無止境。然而職教改革潮起潮落,課程建設有高潮也有低谷,特別是在教師們工作壓力巨大、個
腳踏實地,激發職教改革源動力。教師永遠是課程改革的源動力。學校領導在改革推進之時,不僅要掌控前行方向和搭建頂層架構,而且還要腳踏實地、準確定位,才能激發教師的教改熱情。我校精品課程建設提出“校本”概念、切合教師內在教學需要,關注教師專業發展、從制度上給予保障和激勵,從而調動了精品課程改革的源動力,這是精品課程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有力保障。
2013年6月
附表:
附表1:“校本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一覽表
附表2:精品課程參與教師在全國大賽中的獲獎情況
附表3:“校本精品課程”擬出版教材清單
附表4:近三年我校學生技能大賽獲獎統計
附表5:我校與兄弟學校交流“精品課程建設經驗”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