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晚報:穿T恤衫牛仔褲傳唱咸水歌 “老歌新唱”水鄉歌謠傳四方,學生仔捧回“優秀創作獎”
沒有經過專業音樂訓練,也沒有華麗的演出服裝,就是這樣一群十五六歲的高中生,在2013珠三角咸水歌大賽中,穿著簡單的T恤牛仔褲登臺,與來自廣州、中山、惠州等地的10多支隊伍同臺競技,最終獲得“優秀創作獎”。
這支來自珠海市理工學校的學生隊伍并不是實力最強的,參與比賽的師生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的表演之所以能讓評委眼前一亮,是他們通過創新,讓大家聽到了不一樣的咸水歌,也因為創新,這種處在失傳邊緣的珍貴古調又充滿了新的生命力。
初識
聽不懂歌詞“很搞笑” 唱歌成學習之外一種娛樂
“一開始聽咸水歌,感覺怪怪的,但肯定不是好聽。”賴慧玲是珠海市理工學校合唱隊的隊長,也是這次比賽的參賽者之一。上高二的她告訴記者,去年加入合唱隊之后才聽說咸水歌,最初聽的時候完全不知所云。“山歌不像山歌,歌詞也聽不懂,不是哥就是妹,聽了直想笑”。
和賴慧玲一樣,學校合唱團的學生們以前大多都沒聽過咸水歌,也不了解水上人家的生活。因為學校重視咸水歌的宣傳和推廣,他們才有機會接觸到這種民間傳統藝術。“平時還是覺得流行音樂更好聽。”這次比賽的領唱小甘說,之所以后來堅持留在合唱隊唱咸水歌并登臺表演,完全是因為覺得咸水歌“好玩,夠搞笑”。他說,很少有學生會主動了解“咸水歌文化”,更多的時候,唱歌是學習之外的一種娛樂。
創新
換種形式唱“發現美” 咸水歌唱出現代音樂元素
學生對咸水歌的態度,該校音樂老師林青一直深有體會。“愿意唱咸水歌的學生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這些學生就算想唱,也未必理解歌曲所傳達的感情,因為他們不了解那種語言和文化。”林青說,即便是她自己,在最初聽原汁原味的咸水歌時,也不覺得好聽。后來,林青和同事們根據咸水歌調自己譯譜,之后再用一種藝術化的方式唱出來。
“這么變一下,馬上就好聽了。”林青說,對于不是生活在水上的人來講,很難理解咸水歌的美。為了吸引更多的學生傳唱,將咸水歌婉轉、明朗的旋律及曲調,藝術性地完美展現。
嘗試改變之后,學校就在學生中用這種方式推廣咸水歌。因為大多數學生不懂疍家話,幾位音樂老師還把一些歌詞譯成粵語,讓學生能夠透過歌詞了解水上人家的生活。林青說,學生們很認可這種形式,在發現了咸水歌的美后,也愿意去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
改變
昔日水鄉歌謠“顯魅力” 情景劇元素融入咸水歌表演
學校對咸水歌的創新不止這些,在今年的珠三角咸水歌大賽中,該校一改往日只有老師參賽的傳統,讓學生們也站上了舞臺。在比賽準備階段,該校師生集思廣益,把情景劇的元素融入咸水歌表演。
一群水上人家的孩子離開家鄉去外地上學,暑假到了,孩子們回到熟悉的家鄉。“小船彎彎泛金波,漁燈點點歌滿河”,回到家鄉的學生們歡快地在河中嬉戲對唱,表達對家鄉的想念和回家的興奮。
這樣的情景,被搬上了今年比賽的舞臺。不同于其他參賽隊伍穿著傳統的漁家服飾,理工學校的學生們穿著簡單的T恤牛仔就開始了表演。“以前唱咸水歌沒什么感情,總感覺是在唱別人的生活。這次的情景設計很符合學生的形象,唱歌的時候我就把自己想象成回家的孩子,完全被咸水歌的旋律感染了,就覺得在唱自己的家鄉,這次比賽讓我發現了咸水歌的魅力。”領唱小甘說。
反響
傳統文化注入“生命力” 新形式獲得觀眾和評委認可
這樣的形式得到了在場觀眾和評委的認可,大賽組委會最終把“優秀創作獎”頒給了珠海市理工學校的學生團隊。“他們都覺得學生的表演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學生能把咸水歌唱得這么好很難得。”帶隊去參加比賽的林青說,事后,廣東省委宣傳部的一位領導還特地打電話到理工學校,了解咸水歌是如何在學生中推廣的。
長期從事咸水歌收集、整理、創編工作的該校黨委書記黃華歡說,“這些歌都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如果還是停留在過去的表現形式,只能逐漸失傳。”黃華歡說,正因為此,學校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編演新形式,以重唱、表演唱、歌舞、舞蹈、樂曲演奏等多種形式展現大沙田獨特的水鄉文化。
該校的學生民歌隊伍也名聲遠揚,多次前往北京、山西、廣州、中山、江門等地表演,宣傳本土文化。“有的學生說,經過改編的咸水歌比流行音樂還好聽。我覺得文化的傳承就是需要年輕人的加入,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做出一些變化,這樣一種文化才能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黃華歡說。
□采寫:本報記者 張泊寧
□圖片:珠海市理工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