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晚報:讓“日行一善” 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21日,記者從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獲悉,該校為了響應“德行珠海”號召,開展為期4個月的“日行一善,校園紅馬甲”主題活動,從“文明就餐”和“保護環境,美化校園”兩方面,讓學生踐行志愿服務精神,創造綠色文明校園。(10月23日《珠江晚報》)
實踐早已證明,治理垃圾,保護環境,不僅靠政府組織,靠部門協調,更重要的是要靠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開展垃圾換禮品活動,雖是學校的行為,但在家長看來,也是一面鏡子,可以經常照一照。這樣一來,就能夠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垃圾回收工作,從而在回收中提高再生資源的利用率,保護環境。
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雖然良好的環保意識與垃圾分類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地培養,但只要我們都行動起來,身體力行,像學生們這樣,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搞好垃圾分類工作之中,就能為創建一個美麗、和諧的城市盡一份力,添一份光。從這個意義上講,開展垃圾換禮品活動,既符合當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又符合創建“綠色家園”的需求,值得倡導。
在新加坡,很多中小學生手里都有一本名為“日行一善”的小冊子,上面記錄著自己平日所做的小小“善行”。如果一年中有80個“小善”,可獲得一枚銅制徽章,佩戴于衣領之下,那閃亮的徽章也就時刻提醒著獲獎的孩子要處處與人為善。構建和諧社會,推進“德行珠海”,需要每個珠海市民力所能及做一些成人之美的善舉,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需像新加坡那樣,實實在在地從青少年抓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響應“德行珠海”號召,開展為期4個月的“日行一善,校園紅馬甲”主題活動,可說與新加坡的“日行一善”異曲同工,對提高青少年道德品質、養成“日行一善”的生活習慣大有裨益,值得大力推廣。 □程紹德 玫昆侖
垃圾換獎品 換來雙贏
在市理工學校香洲校區開展的“日行一善,校園紅馬甲”主題活動中,無疑有這樣一個亮點頗值得關注,即學生在校園內撿拾到的垃圾可換領一張獎券,憑獎券可換取禮品。
如何讓校園保持干凈整潔,令校園環境更加賞心悅目,應該說,這是當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苦苦尋找答案的一個實際問題。而市理工學校香洲校區推出的垃圾換獎品這一做法,無疑會讓很多人眼睛為之一亮,原來,令人頭疼的校園垃圾,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
對于學生來說,將所遇見到的垃圾隨手撿拾起來,也不過是舉手之勞,還能由此換來學校提供的獎品,何樂而不為?這種垃圾處理方式,比起空洞的說教和生硬的懲罰性管理來說,無疑更容易讓學生所接受。
表面上看,學校為學生撿拾垃圾提供獎品,意味著自己要增加一筆費用開支,要在經濟上做出一定的付出,但反過來看,學生行為文明了,亂扔亂丟現象減少了,減輕的是校園保潔工作的壓力,美化的是校園環境,學校也是受益者,最終實現的是雙贏。而更重要的是,學校這么做,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公德意識,這一點,是無法以經濟利益上的得失來衡量的。□梅廣
亂扔垃圾,實在是不好的衛生習慣。對此 ,我們都深惡痛疾。但此現象在校園里也不鮮見。雖然學校里每天都會有人打掃,但卻無法保證校園的干凈整潔。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展“校園無垃圾日”體驗活動,學生撿垃圾可領獎品,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亂扔垃圾,也更能夠喚起學生的衛生意識,這么做,是值得肯定的。
在重陽節那天,我市的一些公園實施垃圾換礦泉水,效果非常好。將這種思路延用到校園中,其效果也是可以預期的。
其實,獎品也不會很貴重,多是些小禮品,作為一種激勵機制,給予學生的是“正能量”的教誨。曾經也有校長以身作則,見到校園中有垃圾,就親自撿起來,學生
看在眼里,也會仿效,使校園變得干凈多了。這同樣是在傳遞“正能量”。或許會有人說,撿垃圾該是學生該有的行為,用不著獎品來“刺激”,這么說,也不是全無道理可言。既然一個小獎品,給予了學生撿垃圾的動力,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又何樂而不為?
撿垃圾換領獎品,不要曇花一現,應成為學校制度,如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必將呈現出文明新氣象。 □王軍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