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行事歷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4-04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14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07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1
通知公告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04-03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4-02
2024年度民主測評優秀…04-0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5
珠海理工關于開展2025…03-24
關于成立學校“創新改…03-17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03-12
什么樣的知識是有用的
什么樣的知識是有用的
教育應向兒童和成年人提供有助于他們盡可能理解正在發生的變化的文化基礎。
——-摘自《學習---內在的財富》
從古以今,所有的先哲都在討論知識的價值,即“什么知識是用的?”在不同的時代,人們的答案是不一樣的。
在古代社會,有價值的知識是統治階段和貴族顯示身份、訓練“心智”和“教養”的知識,在中國有“七藝”(禮、樂、射、御、書、數),在西方有邏輯學、古典語言、修辭學和哲學等。
到了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科學門類知識的成熟,各種自然科學以分科的形式進入學校和課堂,經典的、理論的、通過教師和課堂傳遞的、書本性的各學科知識成為最有價值的知識,它是獲取文憑、學位和體面的工作和社會地位的基本條件。
知識的價值在學習革命的時代又有了新的意義。學習的革命是信息革命引發的。大約一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開始了農業革命,即人類學會了種莊稼和畜牧;大約在公元18世紀,人類開始學會把自然的能源轉化為機構能,這就是工業革命;20世紀70年代,人類開始進入了信息革命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教育和學習發生的革命是深刻的。
知識在現代社會也有不同含義:
知識不僅僅是“知道”和“牢記”,它是一種相關知識和經驗之間活躍的連續過程,它包括知識量(信息)和預見能力兩個方面。
世界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如果從文憑和學歷來說,他不是“高級知識分子”,但是他所掌握的知識是有效的、靈活的知識。
一次,愛迪生把一個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他的助手,要他計算電燈泡的體積。由于電燈泡不是規則的圓形,這位助手算了一個上午也沒有算出來。愛迪生從外面回來時,看見助手仍然在一大堆公式和數據中苦苦思索。他見到愛迪生后,表示抱歉,并解釋由于電燈泡不規則而沒有完成任務。愛迪生笑了笑,什么也沒有說,接過助手手里的電燈泡殼,在里面注滿了水,然后倒入一個開頭很規則的玻璃杯中,結果出來了,助手恍然大悟。
可以看出,知識不是公式、定理和書本現成的答案,而是我們人類基于發展基礎上對各種機遇進行發現、聯系和響應的能力。21世紀的教育要求人人都有較強的自主能力和判斷能力,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21世紀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或者知識時代邁進的時期,正如美國學者查爾斯•薩維其在《第五代管理》中所指出的:工業時代靠手工靈活性來發展,信息社會則要靠在腦的靈活性;工業時代的“過去”就是無用的,在知識時代“過去”是洞察力和知識的源泉;工業時代假定將來遙不可及,知識時代發現,通過我們的渴望和想象力,未來就包含在現實之中;在工業時代技術模型居于統治地位,在知識社會它將被生物的有機模型所取代;在工業時代想象力和標新立異無足輕重,在知識時代它卻是異常重要的。
那么,21世紀的知識究竟是什么呢?21世紀的知識不僅僅是知道某個知識點和規律,而是非常具體和豐富的:
知道如何做(know-how)---完成任務的方法;
知道找誰(know-who)--清楚從哪里獲取資源;
知道干什么(know-what)--能夠組織和從事具體的各項工作;
知道為什么(know-why)--能夠了解事物發生的原因和背景;
知道在何處(know-where)--知道和預見事情的發生和進展;
知道在什么時候(know-when)--選擇時機和務實的態度。
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有價值的知識就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一種與學生的經驗相吻合的、促進人的個性和潛能充分發展的課程。
許多實驗研究表明,所有的兒童都有學習能力,學校的成功不能只有少數精英階層的獨享。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項關于義務教育的研究(OECD建議,把藝術創作、倫理、語言、數學、各種自然科學、社會教育、公民教育和精神教育等內容列為義務教育的一般課程。
美國前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波
生命周期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要使學生了解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周期,養成有益于人的健康的基本知識和行為習慣,學會贊美人的生命的神圣,并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多樣的生活方式。
個體與群體 使每個學生都有感知時間和空間的能力。通過學習歷史和了解人類世代相傳的歷程,了解家族的歷史,把自己的生活和人類的經驗聯系起來,使每個人都具有回顧過去、預見未來和找到自己在地球、宇宙空間中的位置的能力。學生可以知道和理解“我的姓氏的起源”、“我有多少祖先和親屬”、“我的祖國和省市是怎樣形成的”、“恐龍生活在什么年代”、“我們的子孫后代會過什么樣的生活”等。這類課程包括歷史、地理、考古、天文等多方面的知識。
審美觀 審美是人類普遍和共同的體驗,要使學生體會到:任何形式的美都使人能夠真實地展現自我,使學生學會欣賞美和表現美。
人與大自然 這類課程使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與自然密不可分,學會認識自然的科學方法。在發現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的同時,增加對自然界深深的敬意。學生要學習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地質學等方面的知識,要了解科學家的發明和歷史。
生產與消費 使每個學生都懂得人類從一開始就不斷生產和消費產品,使學生理解工作、勞動的價值和尊嚴,培養具有創造性的生產者、明智的消費者以及人類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者。要了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知識,例如,社會上都有什么職業?汽車是怎樣生產出來的?人們是怎樣開始經商的?
有目的的生活 這類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和倫理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要尋求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波伊爾認為通過以上課程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和懂得得這些基本道理:
我們共享生命的神圣;
我們互相交流信息;
我們都歸屬于集體和組織;
我們都置身于時空之中;
我們都有美感;
我們都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都參與生產與消費;
我們都追求一種有目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