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天地
行事歷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14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07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8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2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2-14
通知公告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4-02
2024年度民主測評優秀…04-01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03-25
珠海理工關于開展2025…03-24
關于成立學校“創新改…03-17
珠海市理工職業技術學…03-12
珠海理工2024年度教師…03-03
對中職德育課,教與學達到和諧的再思考
珠海市第三中等職業學校 吳正玉
摘要:課堂的教與學實現和諧是我們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永恒話題。德育課的教學要體現時代特色,必須保持與時代趨同,本文是根據近二年社會發展變化對德育課提出新要求、從德育課的教學本質與內容方面的角度去闡述德育課的教學要達到和諧需注意哪些環節。
關鍵詞:德育課、教與學、和諧。
關于中職德育課的課改, 2004年上半年本人曾寫過一篇題為《對中職德育課的課改,實現教與學融通的思考》一文,該文主要是從教學形式(課堂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的角度去闡述。時代在發展,經過二年時間,社會對德育課又有新的要求,尤其是德育課的教學本質、教學任務方面更新了內容,如
一、教師對時代必須具有敏感度、把握時代脈搏,明白德育課要教給學生什么。
社會不斷在發展、進步,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企業需要大批懂技術、操作能力強、肯吃苦、講誠信、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勞動者。同時,各級政府開始重視職業教育,溫家寶總理在今年人大會議作的報告提到:“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今后五年中央財政將投入10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中職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但從各類媒介披露的情況、及學校到企業了解得到的信息看,各類企業對中職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技能方面較滿意。而對不少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操守、職業態度等內在品德較為失望。現在企業明確提出:招聘員工時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團隊協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狀況。如廣州豐田汽車公司我們去參觀時人力資源部和培訓部經理告訴我們:到學校招聘時凡是懶散、怕吃苦、自私、講話用語不文明的學生,不管學生的成績、技能如何優秀,一律不要。他們說“技術不熟沒關系,通過培訓很快就學會;但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一旦形成則極難改變,道德水準低的人不但不能為企業創效益,更重要的是為企業添亂,帶來負效益,損失不可估量。”為此,教育部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企業用人需要、考慮當前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態,
教師了解當前企業擇人的標準,領會了新德育大綱的要義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重要性,德育課教學就不會迷失方向,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心中明白教什么給學生,教學視野開闊、不會僅僅盯著教材,能跳出教材;教學思路不閉塞,會如流動的河水常教常新,保持教學的活力。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重新配置教學資源,突破教材時空局限和內容滯后的缺點,補充新知識,會用教材和超越教材。
教材因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年都更新,所以德育教材內容的時空局限和滯后是永遠存在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處理,我們定要把最新發生的事、信息和新的學術成果利用起來。包括三方面:一是處理熱點問題的時政教學,社會熱點是指最新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具有強烈的時效性特征。教師要“眼快”,及時捕捉和領會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并把它融入到教學中。熱點問題教學的作用在于:強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闊學生視野,把課本知識和現實世界拉近,教學內容能保持與社會發展趨同。二是補充課本沒有但學生必須知道和掌握的有關黨方針政策知識。如《經濟、政治基礎知識》課本第八章的“我國國家結構形式的特色”涉及到解決臺灣問題、第九章“我國的政黨制度”內容,教學時必須把《反分裂國家法》、解決臺灣問題的四點主張、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三月份舉行的國共經貿論壇會上就兩岸和平發展提出的四點建議、提高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黨的先進性教育加進去;“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教育則要常貫穿于課堂中。三是懂得處理教材中已顯過時、落后與學生實際較遠的知識。過時、陳舊的知識不要再組織學生去學習,如《法律基礎知識》第六章“專業法”《經濟、政治基礎知識》第四章“經濟結構”可以忽略它,但必須向學生說清楚,否則學生誤
三、德育課教學堅持德智統一,但應以德為首,即重人品的培養。
中職德育課程(《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法律基礎知識》、《經濟、政治基礎知識》、《哲學基礎知識》)涵蓋人文知識和道德教育,德育課教學集學習知識、能力培養、品德教育于一身。教學中,一方面要堅持這三方面的統一,另一方面又要堅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為重點,為主軸。韓愈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闡明了同一道理,即教育者的職責首先是“傳道”(即思想道德教育)然后是“授業”(傳授專業知識)和“解惑”(解決疑難問題)。新德育大綱的目標如“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確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形成符合社會和個人實際的就業觀,提高自我就業能力,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準備。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觀念和遵紀守法意識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誠實守信,敬業愛崗,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樂觀向上,學會合作與競爭,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 新德育大綱的這些目標清晰地預示著德育課教學不能重知識的傳授,輕人品的培養。 課堂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對教材的知識觀點、道理的內在體驗,把道理內化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的一部分,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勞動者。然而,現仍有德育課教師把德育課當作純文化課對待的現象,埋藏了德育課的育人功能。
目前,德育課課堂教學不科學、導致育人功能失效,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造成:A、教師為上課而上課,如引入新課時開場白經常是“上堂課我們學習了某某方面的知識,這堂課我們將學習某某內容,請大家翻開哪一頁。”B、教師自己包辦四十五分鐘,從頭講到尾,沒有時間給學生消化和內省。C、平時不注重與學生交流、師生關系疏遠。有的教師打了上課鈴進課室,下課鈴一響馬上離開課室,一學期下來仍叫不出幾位學生的名字。D、講道理時面無表情,麻木、枯燥地講。這樣的授課狀態學生唯恐避之不及,焉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我們定要更新觀念,不能幾十年不變地固守著原有的教學理念。明智之舉應是教學中要善于“折磨”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有事做,學生真正認識到課堂教學主要是學生自己的事,老師只是課堂管理者、引導者。如就業指導課是為學生就業作好準備,是學生自身的大事,何必只教師自己一味地講?如關于“職業道德規范”一課可以事先了解學生畢業后準備從事什么職業,組織學生課后去調查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道德規范有哪些要求,課堂上讓學生說出來,從中引導學生比較各行業職業道德規范的共性和個性,找出自己仍存在哪些不足,離企業的要求有哪些距離,今后應怎么改進。從中引導學生內心感悟出這一常理:人無絕對的自由,無論學校和單位都有紀律約束,都要遵守行業道德規范。哲學課也同理,哲理在教師講明白、學生理解后定要給學生內省和消化的時間,檢驗德育課堂教學效果不是看教師本堂課講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懂得了多少道理,今后會否用這些道理指導自己的行為。
四、德育課教師平時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傳道”時的育人實效。
受教育者在接受別人的道德教育時,會產生“推已及人”的心理,即你對我教育,首先受教育者心理會反問:你本人自己做得怎樣,是否有資格教育我;此時受教育者的頭腦中馬上會回放教育者平時的行為表現。所以,同樣的道理不同的人說出來,其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傳道”時令人信服,聽者會洗耳聆聽,點頭稱是,內心樂意接受;相反,為人輕浮、做事不踏實、斤斤計較、不好學、自以為是者“傳道”,受聽的人會嗤之以鼻,給予饑諷和嘲笑。
德育課的第一要務是給學生“傳道”,引導學生明事理、辨是非、懂得真善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這一角度考慮,可以說德育課教師的要求應是更高、更全面,在教育學生時如果自己的底氣足、講話鏗鏘有力、激情澎湃,學生信服,育人效果明顯。所以通過人格魅力去育人,效果是最明顯的。教師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在德、才、學識方面,即具備“德高為范,學為人師”。倘若教師的人品、才能、學識能成為學生的典范,教與學的過程會很順暢、和諧,“傳道”的育人效果是事半功倍。如教育學生誠信、敬業樂群,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精神的勞動者是德育課的教學重點,教師向學生闡明這些觀點時,如果這位教師本身是敬業的、平時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關心、熱愛學生;學生從教師身上得到信息反饋:“是的,我們畢業后要敬業,因為我們的老師都是很敬業,很愛學生”。當然,反過來,如這位德育課教師自己平時上課會遲到,講課時聽電話;上課馬虎應付;講課表情麻木,對現實生活表現不滿,感覺很無奈;對學生又冷漠。其育人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說,我們德育學科教師的功夫不僅僅是表現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課后,業余時間喜好學習、善于吸納新知識,講課時則游刃有余、娓娓道來;平時養成一言一行有禮有節、見到學生給予善意、祥和的微笑,課堂上就不會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以一種平和、愉悅、情感
學無止境,同理教也是無止境,因時代永遠會賦予教育者新的歷史使命。但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心中裝著一顆為學生、家長、社會著想的拳拳之心,做教育的有心人,教與學達到和諧并非紙上談兵,遙不可及。